在台灣,2015年被稱為行動支付元年,因為金管會正積極推動「金融3.0」,將金融服務逐漸數位化,讓銀行既有客戶不必再「趕三點半」,其中一項重大改革就是行動支付。
先來看看人們是如何從以物易物的時代走到現在,而目前的行動支付有哪幾種:
既然是「行動」支付,就不得不提到Android和iOS兩大系統,分別由谷歌(Google)和蘋果(APPLE)所主導。2011年9月,Google率先發表電子錢包(Google Wallet )服務,推行幾年來似乎沒有成功使數位化的付款形式變成潮流,直到2014年10月,蘋果公司推出Apple Pay,終於為遲滯已久的行動支付注入活水。
根據外媒報導,最近幾個月Google電子錢包的用戶突然激增,每周交易額提升 50% ,使用者數目增加了將近一倍。Apple Pay更是隨著iPhone6、iPhone6 plus的熱賣,在發布的首三日內就創造驚人數字:破百萬用戶完成下載並開通!
據國際知名調查機構ITG訪調顯示,2014年11月Apple Pay用戶中,有六成每周平均使用Apple Pay消費達1.4次,同時期,PayPal的新用戶僅有兩成於一周內多次使用,顯見行動支付所帶來的消費力道之大。
目前這兩大支付方式僅在美國普及,台灣方面礙於法規與金流相關業者整合問題,想要跟進仍有一大段路要走。那麼,台灣是不是就沒辦法用行動支付了呢??身為科技寶島,當然有其他解套的方式,現階段有兩大主流:NFC感應支付、QR-code。
一、NFC(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)感應支付
照市面上流通的信用卡可分為兩大系統:Visa 的PayWave 和 Mastercard 的 PayPass,只要你擁有支援NFC的智慧型手機,下載專屬應用程式並開通NFC功能,結合信用卡,就可以在支援有PayWave 或 PayPass感應裝置的店家進行感應扣款。
二、QR-code(二維條碼)
如果你的手機沒有支援NFC功能,你還是可以享受行動支付的便利!目前金管會已經放行19家銀行提供此服務,商家會產生一組正方形的二維條碼,你可以下載並開通銀行的付款APP,掃描該條碼完成付款,如同網路刷卡一樣方便,但所有的過程都在手機上完成,不需要通過笨重的電腦和外接讀卡機了。
複製語法立即分享資訊圖表
Share this Image On Your Site
撰述編輯:Money101.com.tw